《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介绍
1、课程说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它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2006年,随着“05方案”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我校大一本科生中统一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48课时,3学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时代性、政策性、实践性。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用新的实践动态、新理论、新知识充实课程内容,以学生成长为本位,反映时代气息,及时针对实践中出现鲜活案例进行分析。课程教学充分结合社会的发展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的新的内容体系,更为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体现与时代变化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们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几年来,课程组成员不断探索,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已被学院立项的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探索与研究》(2007.4-2008.6)、《引入“视频考试” ,完善测评方式》(2009.4-2010.5)、《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研究》(2010.1-2010.12),课程建设日趋完善。
2007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成为我院第一批精品课程之一。
2、教学方式
(1)以课程内容整合为重点,确立专题化教学依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全面整合课程内容体系。注重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注重道德与法律内容的衔接融合。以学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题,形成了专题化的教学内容。
(2)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多种教学方式并用本课程主要在于激活学生思想,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从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教学中,我们紧扣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专题讲座、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设计课堂互动的内容(如演讲、辩论、讨论等),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3)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们均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授课教案);电子答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教学声像资料(教学录像),等,这为下一步建立网络平台打下了基础。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首先组织教师社会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先后组织教师到延安、西柏坡、井冈山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其次,组织学生在狭义和广义的社会实践教学中参与社会实践教学。
3、教师队伍
课程负责人:周艳敏
主 讲 教师:施节敏、郭春雨、高山、房宏婷,胡虹霞。
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2人;硕士4人,博士2人。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员。
另有兼职教师:刘霞、刘元华、杨春等,均为讲师、硕士、35岁以下。
本课程组的师资队伍一直比较稳定,教学队伍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教学梯队的学历结构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知识结构以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同时还有哲学、汉语言文学学科背景。他们长期从事本学科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厚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法律基础的学科基础。他们团结协作,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在教学工作中,他们严谨认真,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多人多次获得师德先进个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优秀党员等称号。
4、实践性教学
为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实践教学环境,我们与北京市监狱联手共建,成立了我院第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定期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另外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演讲、辩论、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任课教师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开设讲座,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形成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学习的校园教学环境。